近年来,官渡区吴井街道董家湾北段社区积极提升基层治理效能,着力探索城市基层治理新路径,构建“党建引领、社会协同、公众参与”的基层治理新格局,打通服务群众的“最后一米”,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和获得感。
阵地建设求优,让基层治理“有声有色”
社区党委高质量打造服务阵地,构建全覆盖式阵地网络。建设“服务式”暖心驿站。保留社区个性特色,建立工会驿站2个、暖“新”驿站1个,为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免费提供避暑纳凉、饮水供给、餐食加热等“6+N”项“暖新”服务;联合工会、妇联、邮政等部门常态化开展暖心关爱活动,切实解决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急难愁盼问题。打造“集成化”协同平台。打破限制,多方联动,坚持以社区“兼职委员制”建设为抓手,建立“兼职委员制”定期联席会议制度,创建工作载体,搭建服务平台。社区牵头与辖区13个机关及企事业单位构建社区“兼职委员制”党建工作体系,签订13份党建共驻共建协议书,实现“难题联解、阵地联建、教育联抓”。建设“一体式”服务平台。结合“六中心融合”实体化运行,着力搭建集心理咨询、疏导、宣泄、危机干预于一体的社会心理服务平台,从源头上预防各类隐患问题发生。结合实际打造“15分钟便民服务圈”,升级改造便民服务中心,更新自助办理区,合理配置等候区,增添医药箱、老花镜等便民设施,提供“一体式”服务平台。
形式模式求新,让基层治理“有滋有味”
创亮点树品牌。持续推进“八暖同心·一院一品”特色党建品牌,以董家湾路居民区联合党支部的“暖邻”为核心,带动相邻支部分别以“暖怀、暖心、暖议、暖味、暖文、暖红、暖侨”为核心构建红色阵地体系,发挥社区志愿服务先锋模范带头作用,在院坝中建立网格党群直通站,提供党政、综治、文化等系列便民服务。勤议事善调解。社区整合各类资源,依托党群服务中心、社区调解室、“和美”议事长廊、“书记茶馆”、社区空地等资源,打造红色议事会,建立议事协商工作室,先后搭建了“一中心一平台三站点”,创新“615”工作体系,营造协商共治的和谐氛围。开展纠纷预防化解工作培训2次,有针对性地为社区妇联干部、巾帼志愿者、党员开展工作提供业务指导。发挥网格员“活地图”优势,常态化开展排查走访,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大小问题10余件,真正让社区治理难题件件有着落,事事有回音。重网格强治理。深入开展“一网格一支部一阵地”建设,在原有四级网格的基础上优化五级网格划分,由8个四级网格调整为24个五级网格,社区将169名双报到党员、党员中心户编入进社区的五级网格责任制中,全力助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。
成果转化求实,让基层治理“有质有效”
通过多种治理模式的实践有效地展现了基层治理的成效。抓党建强引领。探索“一核多元”治理模式,规范和推动网格党支部“应建尽建”,收回社区内八个闲置用房,成立6个居民区党支部,进一步整合优化“社区党委—居民区党支部—五级网格—党员先锋户”四级体系。通过推进“链式”组织生活计划对接,以开展“链式”组织生活为契机,找到党组织的差距和短板,充分挖掘自身的党建特色和亮点,扎实推进社区兼职委员制建设。强队伍增活力。组织党员干部、应急管理员、志愿者成立应急队伍,深入开展汛期转移避险、人员疏散等应急演练活动。年平均开展各类应急演练活动7次、参与人次300余人。开展相关活动100余次,悬挂横幅160余条、直接受益3万余人次。组建法治讲堂主讲团,选择群众听得懂、用得上、能理解的法律法规进行广泛宣传教育,加大案例说法的宣传力度,有效提高了居民遵纪守法的自觉性。依托“三双”工作,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,联合开展志愿服务活动60余次,不断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需求。办实事解难题。充分利用董家湾路居民区党群服务中心活动场地,联合爱心企业,共同建设董北社区老年幸福食堂助餐点,每天为居民提供五荤五素、营养均衡合理的餐食,针对辖区内独居且行动不便的老人,联合董北社区辖区内双报到党员提供送餐上门的服务,目前已累计共服务辖区居民10000余人次。社区联合辖区党员力量,为幼儿园的孩子们开展“预防校园欺凌课”等10余次,并组织孩子们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宣传和科普活动10余次,帮助未成年人培养良好兴趣、开拓视野。